7月19日上午,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哲学”暑期学校结业典礼在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106报告厅隆重举行。结业典礼分为四部分,高伟院长致辞,宣布优秀学员名单,各组学员代表发言,韦永琼副教授发表感言与致谢。本次结业典礼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共计300余人参加。
江苏师范大学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高伟院长致辞
经过10天的艰难跋涉,本届教育哲学暑期学校终于走完了它的历程。在这10天里,我与同学们一道,享受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盛宴。最初,在设计教育哲学暑期学校时,应该说,是倾注了江苏师范大学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的全部心力。我们为诸位聘请了国内学术界最一流的学者,为大家设计了最优课程;我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与工作坊的交流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从研究生这个阶段播下教育哲学的种子。一个时代不能没有它的思想,思想的成熟,是这个时代是否具有气象的最重要标志。对一个人来说,教育哲学不仅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知识或学科,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的探讨。
本届暑期学校的课程,从教育学的学科建构到传统教育哲学的创新转化和创新发展,从教师教育到德性教育,再到中国气象的教育哲学,让我们有了一个大致的应从历史当中获得哪些资源的轮廓。接着的主题还涉及到了面对动荡不安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学什么?诚然,我们现在很难为教育哲学找到一个纲领性定义,以及一个非常科学的无懈可击的体系。但这次暑期学校所有的教育哲学课程,都是围绕着重大且重要的教育问题去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每一位专家都尽心尽力的为大家去展示思想和思考的魅力。而线上和线下的同学也极尽全力去吸收、吸纳这些思想和学术理念。这10天虽然很辛苦,但我们收获满满。这是我们江苏师范大学为我们的老师、为我们的学生所能够贡献的,我们也因为这样一种贡献而感到喜悦。
学习总是一个过程,暑期学校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考和思想的结束。倒是有可能相反,它开启了一种通往思想、通往思考的可能路径。所有的终结不是结束而是开端。说不定我们现在所播种下的教育哲学的种子,在你们未来人生当中可能就会生根开花结果。如果能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应该是我们最为感到欣慰的。江苏师范大学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第一次承接教育哲学暑期学校,我们没有多少经验,我们唯一有的是对教育的单纯热忱之心,以及对学生们的关注。只要这一点还在,在以后的教育哲学暑期学校,我们会进一步的修正、也会进一步的提升。所以我们也希望教育哲学暑期学校能够成为沟通线上线下、省内省外教师和学生的桥梁。
这一次暑期学校,按照吴康宁老师的说法,是历届暑期学校当中规格最高的,我们对这一评价感到惊喜。因为我们也是第一次办暑期学校。据现在不完全统计,线下学生与老师大约有100多人,而线上有200多名学生和教师,涉及到13个省,三个直辖市,30多所高校。从腾讯会议的进行情况来看,这些统计数据相对是比较保守的,其实还有更多慕名而来的老师与学生。我曾经和他们有过简单的沟通与交流,他们对这一次的暑期学校也表示了赞许。所谓赞许,就是指我们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而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如果我们出色的完成了这样一个活动。这种活动,因为我们的出色而得到了赞美与赞许,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是一个事物的德性。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次教育哲学暑期学校是一次有德性的活动。通过这样一种活动的安排,我们不仅在沟通学术、不仅在交互实现,我感到更重要的是,我们线上线下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很难得的。大家表现出来对教育的热情也很难得,至少在我们的小环境里,形成了教育哲学的学习共同体,这样一个学习共同体意味着我们会共同遵守学术的规范,共同去遵守思想的规范,共同去遵守研究的伦理。在这里的每一个个体作为共同启动的个体,收获的不仅是喜悦,不仅是思想,而且也收获了彼此的友爱。对于省内和省外的老师,我想代表江苏师范大学诚挚的欢迎大家常来常往。教育哲学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当然,我们也希望江苏师范大学所提供的教育活动能够成为我们共同的教育活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范围内,凡愿学习的人都能通过我们所提供的教育而有所收获,知识增进、智慧增长、心胸开阔!本届暑期学校,有省外的朋友,有线上的同学,我们希望他们有机会亲自来徐州转一转,我们也希望收看教育哲学暑期学校的老师,有机会来我们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考察。当然我们更欢迎那些志趣相投的老师能够加盟我们学院,我们一起共同学习。我们也期待那些优秀的研究生,考取博士,提升学业、学有所长,回到江苏师范大学和我们一起打拼,为了教育!为了教育哲学!
整整10天,我跟踪了学习的全过程。每一次的专家讲座,我都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冲动。专家讲座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把掌握的东西展示给你或者灌输给你,而是通过他的讲解、他的讲授和他的论证,能够启发和启迪我们思考。只有当这些讲座、这些讲授能够唤醒我们的思想,唤醒了我们的灵魂时,这些知识和这些思想才不是专家的,而是我们自己的,是我们真正的从身体里面找出来的东西。教育哲学的教学有一个最本质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种唤醒,从我们内心里面长出来、流出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这10天非常辛苦,专家也辛苦,我们也辛苦。张力老师、谢维和老师,他们都是在百忙当中,承诺一定要找出一个时间给学员们做报告。这与其说是教育哲学的交流,不如说是对我们年轻学子的期许。另外,很多老师一般不参与这样的讲座,吴康宁老师说“被我骗”来参加的,但是这个“骗”字要加引号,他内心是欣然接受这样的“骗局”的。我想这是我们的前辈对我们的扶持。当然这种扶持更重要的是他关怀我们的成长、关心我们的成长,挂念我们。我们一些年轻的学者,当然是相对年轻的学者,像冯建军老师、付八军老师、康永久老师,在讲座过程都可以看出他们完整的教育历程。当然,还有最年轻的,像林志猛老师,我感到这是我们青年学者的典范。他年纪轻轻,但是创造的学术和思想气象令人钦佩,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的教学理念、他们的教学态度、他们研究的热情、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支持,这些都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要感谢这些专家,也要感谢我们线上线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们是共同从第一天走到第十天,我们不仅收获了十天的教育思想,也收获了友谊。感谢我们所有参与人!江苏师范大学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会尽我们全部的努力办好未来的教育哲学暑期学校,而且我们希望一次比一次更好,我们也希望在一次比一次更好的暑期学校背后有一次比一次更好的你们。感谢线上线下的各位朋友,谢谢你们!
序号 | 优秀名单 | 学校 |
1 | 贺婷 | 南京师范大学 |
2 | 刘倩楠 | 南京师范大学 |
3 | 娄琳琳 | 扬州大学 |
4 | 顾一鸣 | 江苏大学 |
5 | 朱雨欣 | 江苏大学 |
6 | 吴丽红 | 苏州大学 |
7 | 张亚平 | 苏州大学 |
8 | 张杰 | 扬州大学 |
9 | 李杏霖 | 扬州大学 |
10 | 江浩然 | 南通大学 |
11 | 商文芳 | 南通大学 |
12 | 党悦 | 南通大学 |
13 | 程苗苗 | 江南大学 |
14 | 王东 | 南京工程学院 |
15 | 金楠 | 江苏师范大学 |
16 | 刘铖 | 江苏师范大学 |
17 | 刘春迎 | 江苏师范大学 |
18 | 徐国花 | 江苏师范大学 |
19 | 王宁 | 江苏师范大学 |
20 | 周鑫 | 江苏师范大学 |
21 | 相巨虎 | 江苏师范大学 |
22 | 沈董健 | 江苏师范大学 |
23 | 纪乐 | 江苏师范大学 |
24 | 纪婷婷 | 江苏师范大学 |
25 | 党丽君 | 江苏师范大学 |
26 | 翁婉婷 | 江苏师范大学 |
江苏师范大学徐国花同学
各位现场、线上的同学们、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江苏师范大学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19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徐国花。今天是咱们暑期教育哲学课程的“结课典礼”,很荣幸能够作为线下学生代表之一进行发言。“结课感言”与可以说是我们给自身一个具有仪式感的结束与纪念。对于我们19级教育学原理研究生来说,这也将是我们在江苏师范大学的最后一个暑假,也是三年以来最有纪念意义的一个暑假。在这个思想激荡的暑假,我们收获了很多,甚至是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学问。接下来,在有限的时间内,我想简单和大家交流一下自身的收获与感受:
首先,通过此次暑期课程,我们能够倾听不同的学术声音,感受思想的交流,进行热烈的讨论与冷静的思考,相互尊重彼此,同样也收获了彼此的真实与真心,更好的体验与认识了自我。其次,通过感受各位老师的学术研究方法与思维品质等宝贵的学术精神特质,促进了自我的研究学习与研究的经验,更在于提升了自我的学术研究能力与研究的品性。再次,在讲座中,我们能够收获一生都宝贵的处事智慧与做人的智慧,如:自信与谦逊,这也促进了自我的提升与人生境界的再一次升华。最后,我想以此次暑期课程的开展来着重谈一下教育的价值。此次暑期课程的价值便可体现为今天的“结课感受”。正是我们内心这种自然而然的感受与体验代表着我们所受教育的最终成效。教育给我们带来的价值体验、内心感受和精神的熏陶可以说比教育内容本身(讲座的知识与方法)更为重要。各位老师自身的风骨、气质、比讲座的研究内容更打动人心,更具有激励与教育意义。董标老师的儒雅风范、高伟老师的独特气象、冯建军老师的风趣幽默、谢维和老师的温文尔雅以及付八军老师的励志成长故事等等,每位老师的人格魅力都深深的触动了我们,让我们内心不自觉的趋向于携带着我们倾慕品质的他们,我们将自身投射于他们,去真切感受与想象,从而去调整自我,以期望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他们一样的人。我想这是我们在场的所有同学的最大的收获吧。
由此,结束之余,我想感谢一下江苏省、江苏师范大学及其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各位领导与老师,竭尽全力提供给我们的交流的平台与机会,才能让我们感受如此,受益更多,成为一个更有思想的人。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江苏师范大学王素云同学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19级课程与教学论的王素云。关于此次演讲我并没有准备什么。我觉得是有感而发的感想。此次暑期班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会。从一开始报名,到后来的听见,再到后来的总结,对我而言可能很多老师的我都没有完全吸收,并没有达到老师的思想境界,但是我想这些讲座主要是吸收学术素养。我有三方面体会,首先增加知识面。我们的专业成了我们学习的局限,打破门户之见,各种老师的学术滋养与学学术底蕴是拓宽我们知识面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机会。其次拓宽交流面。从前我们的学习情况是只局限于自己专业,此次学习的过程,我们不仅能够接受来自各个老师的学术熏陶,还能与各个线上、线下的同学深度交流,这是一次灵魂的交流,是一次跨越专业、学校的学习。学习本是一个思维交流碰撞的过程,语言是承载我们学习的重要载体与方式,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沉淀沉稳度。研究学习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忍耐些许的无聊,我们或许难以听懂老师老师的每一字每一句,但是却是积淀我们沉稳心境的重要方法。能够参加此次暑假课程,有幸获得此次学习机会,我十分珍惜,感谢来自各地的教授、师大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江苏师范大学金楠同学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我是20级教育学原理金楠。今天很荣幸作为小组的代表在这里发言。
一直以来我十分赞同这一句话:作品与人的精神相关,而与肉身无关。按照洛克的说法,人的精神天生就是白板,后来的绚丽色彩是肉身尘世经历的功劳。康德却说人的灵魂中早已存在纯粹理性,经验只不过提供了获得知识的素材而已。经验是无法传授的,只有知识才是可以教导的。无论是人的精神一开始就缺失,还是先天早已准备好了,他们似乎都在某种意义上否定了老师。所以,尼采才说这是一个侏儒与巨人并行的时代。民主时代不需要导师,没有人可以教导公民。
但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哲学家。他的学生斐多在苏格拉底即将服毒自尽之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你离开我们之后,我们到哪去找一个如此完美的魔法师呢?”老师就是魔法师,他口袋中藏着世界的秘密,不时地给学生惊奇。知识就在惊异处起飞。苏格拉底的独特身份说明,老师是面对真理或者靠近真理并以适当方式引领学生朝向真理的人。据说,面对真理的人极其罕见,按照施特劳斯的说法,一个世纪有一个已是人类的幸福。他们“逐渐逸出我们的视线、迷失在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峰与雾霭之中。”相较他们,更多的是靠近真理的人。但实际上即便后者也是稀少,我们只需观察一下周围就能明白。因此,即使我们能够遇到与真理很近的人,也已是莫大幸运。他们循着伟大灵魂的作品,拾级而上,沉思静索,带领晚学后生亦步亦趋的追寻美好。他们就是“老师”。
我们在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十天。在这十天里,十二位教育学界的著名学者为我们做了十四场学术讲座。同时,线下线上的学员进行了三场学术工坊式的交流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们,还是在工坊中交流的同学们,对我而言,你们都是我的老师。在古希腊哲人的眼中,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对灵魂的改造与升华,而灵魂的改造与升华又依赖于思想的传递和对话。在这十天里,我们所做的,就是不停地进行平等的对话,使得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世界的相互影响获得可能。
教育哲学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授课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其他院校同学们的踊跃参与,更离不开我们江苏师范大学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在背后的努力与支持。我再一次代表所有的学员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通过参加此次暑期学校,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十天的学习不仅仅是思想碰撞的盛宴,更是一种人格与思想上的升华。就像高伟老师说的那样,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们不仅仅要有外在理性的冷峻,更要有内在热情的关怀。我想这十天以来,每一位授课的老师和每一位发问的同学都向我们展现了他们对教育学研究的内在热情。哲学研究要思入它的时代,而教育学研究不仅要一以贯之地思入它的时代,更要持之以恒地保持其“思”的品质。我想这种品质的坚持与发扬不仅需要知识的不断完善,更需要我们保持内在的热情与关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不改色地对别人讲:“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的学科,更是一门可以回答并解决时代问题的学问!”
最后,关于做人和求知,我想分享徐复观先生的《学术与政治》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对于无涯的知识,每个人都是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对于无穷的人生境界每个人都可以当下自足,但同时也会感到仰之弥高。自己所没有研究到的知识,应谦虚地予以保留;自己所没有达到的人生境界,应虔诚地加以尊敬。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良心,也是“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思想自由的基础。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便要独断地加以打倒;自己所未达到的人生境界,便要武断地加以踏平;每个人觉得自己就是知识世界的全体,自己就是人格世界的全体。像这种精神中的各个极权王国,若不设法把它敞开,则人类的文化、个人的生命都将感受到窒息,那么我们将会失去谈文化、讲思想的真正意义。
以上就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江苏师范大学翁婉婷同学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20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翁婉婷,非常荣幸能作为学生代表的一员在此发言。
十天的学习,收获匪浅、受益良多。首先,我很荣幸能在诸位师长的带领下,重新构建思维方式,审视当下的教育。在项贤明老师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人文关怀,他构建的“教育双主体模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扼杀学生独特性的教育现象进行了批判;尽管教育学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受到了质疑,但冯建军老师告诉我们,教育学人不是消极对待外界的质疑,而是在不断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体系;黄玉顺老师、陈延斌老师和张力老师的讲座,则让我们看到传统与现实的碰撞的火花。黄老师和陈老师告诉我们,中国人的根在哪,张老师带领我们把握教育的未来。我们在回顾传统的同时,也是在对现实的反思:中国的土壤它养育了我们,我们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也要反思,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壤又是了解多少呢?
如果在此之前是对教育的审视,那么从付八军老师的讲座开始,是自我的反思。我开始思考,如果我自己都失去了主体性,那么以后作为教师,我是否能不被社会所左右,是否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呢?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在此前总是用理性的姿态去审视教育学,将教育的现实视为理所当然,从未去设想未来的教育可能是什么样的。我已似乎已在现实的压迫下,失去了主体性,我也失去了对教育的现实进行批判的能力。我相信每位教授比我们更知道教育的现状是如何,同样他们也深知自己的力量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微不足道,他们甚至于比我们更加理性,但他们仍然保有热情地去寻找可以改变这一现实的道路,去推动教育学向前迈进一小步,去探索教育学发展的多种可能。作为我自己,从林志猛老师的讲座中,我认识到了我缺失血气和欲望的灵魂,我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没有欲望去发展教育。
在参加暑期班之前,我不明白“认识你自己”,但参加完之后,我更加不明白我自己。越是审视自己,越是看到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但越是对“人”的不明白,才越能促使我不断地探索我自己,反思自己。
最后,特别感谢把每一位“气象独特”的教授“骗”过来的高伟院长以及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每一位,还有各位同学们,是你们能够让我开始“认识我自己”,谢谢大家!
江苏师范大学党丽君同学
各位老师、各给同学上午好,我是20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党丽君,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给我这次代表线下同学发言的机会,我就简单的分享一下自己近十天学习的心得感受,说的不到位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同学多多包涵。
在参加这次“教育哲学”暑期学校之前,我对教育哲学的相关问题知之甚少,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但是当我看到报名通知,几乎是不假思索、坚定的选择了这件事情。关于这样的选择,源于我对教育的热爱,我也相信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都是抱着这样一种求知的心态,渴望对教育有着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为期10天的学习,14场专家学者的讲座,3次学术工作坊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此次学习是对我思维和眼界的拔高,非常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这样一次宝贵的学术交流的机会。每位老师讲授的都非常有逻辑和学理性,体现出很高的学术素养,但是对于本科非教育学出身,教育学基础不够扎实的我来说,着实有些吃力,偶也有走神的时候,不过更多的时候还是努力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我非常羡慕那些勇敢提出问题的同学,有时候他们提到的著作、名字都是我以前没有听说过的,有些思想是我没有接触过的,内心对他们由衷的敬佩,既羞愧于自己了解的太少,也为学到新的知识而感到开心。
在第三场工作坊的时候,苗曼老师没有按照既定的选题安排,而是让我们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次的讨论带给我的感受是真实的,难以忘怀的,不是按照既定的选题,而是自由的谈论。有同学谈到自己看书和写论文之间难以平衡的困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同学委屈的、动情的提到自己有一次做语文试卷时突然恍惚了,她说面前的试卷好陌生,到底是在答自己想要的答案,还是老师想要的答案。我们是为了应付那张试卷,拿到让老师、家长满意的分数,好像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取得好成绩,让家长和老师开心,从未思考过这样做是否有价值、有意义,好像我们思考了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场域里,但是我又想到付八军老师讲到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态,要对我们的社会有信心,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尽管这条道路漫长,步子是缓慢的。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是我们的时代,需要我们用新的思想去引领这个时代,无论我们未来是否从事教育事业、或者已经从事教育事业,我们总是脱离不开教育。理性的外壳下隐藏着一颗滚烫的爱人之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无论是教书、做研究或是从事行政任务,未来是我们的时代,我们应当肩负起这个时代应当承担的责任,有所思、有所爱,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有为之人。
再一次感谢各位老师、同学的辛苦付出,谢谢,我们一起努力,相信我们的社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之持之以恒的努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谢谢!
南通大学江浩然同学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南通大学高等教育专业的江浩然,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次江苏师范大学主办的“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哲学暑期学校”。在这十天的学习中,首先我们要感谢江苏师大所有师生的辛苦付出,组织了这样一场盛会,其次要感谢各位专家老师通过精心准备,为我们所做的精彩演讲和授课,让我们获得了一次丰厚的学术大餐,收获颇丰,最后还要感谢所有参加这次暑期学校的同学们,大家一起切磋,进行学术交流,在一次次提问与回答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通过这次的会议听取国内知名学者们在教育学上的研究,让自己对教育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的暑期学校,跟层次更高的人的交流,也能不断提升我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自己参加这次暑期学校的收获和体会:
第一点是从付八军老师所讲述的潘懋元教授与学生的一些小故事中得出的。我们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虽然可能不会取得像潘老师那样高的成就,但是我们仍应该将“当一个好老师”作为我们一生的追求。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教书育人我认为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我们也当了十几年的学生,见过许多可亲可爱的老师,也见过一些不那么可亲不那么可爱的老师,所以我们应深知好的教师足以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希望未来我们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幸福的、有为的教师。
第二点是从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发言中体会出的,作为学术研究者,一定要敢于发言,敢于提问。虽然在应试教育的“摧残下”,我们习惯于听,习惯于记,却不习惯于表达。就拿我个人而言,因为我是半路出家学习教育学,所以基础可能没有在座的各位那么深厚,我也经常会纠结,自己提的问题会不会显得“很没水平”,但是作为一名研究生,一定要学会提问。学会提问,其实就是学会了一种优秀的思维方式,提问的过程,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而且往往越优秀的人,越会提问。所以这次的暑期学校中,不仅仅是讲座专家所讲授的知识让我收获很大,其他老师、同学的优质提问,也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从原先思维的局限性中跳脱出来,得到了很多启发。
以上是我的一些小小的心得体会,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扬州大学娄琳琳同学
各位老师,同学们上午好!我是来自扬州大学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的娄琳琳。很荣幸能够代表我们小组进行线上发言。悄然间,为期10天的“教育哲学”暑期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作为线上的学员,虽然一直未与大家谋面,但回首这段日子仍有诸多的不舍和留恋。在这几天中,我的心中充满了感谢与感动。感谢江苏师范大学的各位老师、学生和工作人员,正因为你们的辛勤付出,我们才能有这样的平台和机会。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在百忙之中参与这次的暑期学校,且为我们呈现了如此精彩的学术讲座。时间虽短,但这几天的“教育哲学”暑期课程,却带给了我莫大的感触,教育学的解释力与批判力让我们知道“教育学是以不逊于自然科学的实力贯穿社会科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做有为的教师与做幸福的教师”,让我们对“如何做好教师”这一问题有了更新颖和更深刻的思考;“他者性与教育”带我们反思了主体间性教育的不足,并立足他者性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专家学者们对于教育问题的独特见解以及个人所具有的教育情怀深深感染着我们,即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又滋养了我们的心灵。当然,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以后的我,定会以更加敬畏的态度对待学术和研究,以饱满的热情脚踏实地的走在教育学之路。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同学!谢谢大家。
南京师范大学贺婷同学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要感谢由省教育厅批准,江苏师范大学主办的这次暑期学校,邀请到教育学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专家带来或是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或是富有浓厚思辨味道的讲座主题。教育学大家庭下来自不同分支学科的同学都能有所收获。
记得在这学期末有多位南师师兄师姐提醒我研一的这个暑期很重要,这是一个分水岭;因为经由研一初步的学术训练,过往习惯灌输式、被动式、教科书式的学习方式遭遇到巨大冲击,学习方式需要经过巨大转变才能以适应知识生产和创造的学术场域,以往对于科研的神秘面纱在这一年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研讨会,与导师交流,学习写作,中逐渐被揭开。一方面我们看到科研工作者为学的谨慎、思想的开阔、逻辑的严密、思维的创新,为人的谦虚、和蔼,而心生敬佩;但同时也面临陷入大量文献后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各派理论晦涩难懂而感枯燥,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以及解决复杂问题情境的毅力。这个暑假是思考如何规划未来两年研究生生涯的绝佳期,是继续深造读博还是成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作为跨考,非科班出生,却对教育和教育学充满热忱的我对于即将要面临的选择显得底气不足,惶恐不安。当我正四处寻求暑期进一步学习和沉淀自己的机遇时,看到了江苏师大“教育哲学“的招生简章,我十分欣喜,这正是我想在暑假补的课!在接下来8天时间里一点也不轻松,我天天头脑里各种观念在打架。于是每天课程之后进行复盘成为与自己对话的最佳时机。通过学术问题清单对教育领域中重要问题的肌理和脉络做一次属于自己的梳理,反身回顾,扎实学理。
其次要感谢为这次活动默默付出的江苏师大的同学与老师,我作为线上正式学员,能深切感受到这是以学生为导向的暑期学校,我们在每天大量输入后可以有充分的机会通过与专家提问互动或工作坊研讨输出。韦老师日常陪伴我们学习,不时为我们加油打气,还会为我们解疑答惑;高院长则像大家长一样,时而对各位专家讲座做高屋建瓴,深得要领的概括性总结;时而对我们课程的学习进行提点,观照着线上线下前来学习的上百位同学老师们。
最后要感谢分布在祖国各地院校一同交流学习的同伴们,是你们的热情好学营造了此次暑期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你们线上的交流也激发了自己诸多新的灵感和想法。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祝福各位同伴前程似锦,鹏程万里;期待江苏师大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玉泉论坛越办越好!
江苏大学顾一鸣同学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江苏大学的顾一鸣。在这届的暑期学校中,各位专家的讲座为我今后的学术生活打下了“精神的底子”,我把它称为学术研究的“三度”。
第一,是“温度”,也就是热爱学术研究。付八军教授说:做有为的教师,要点之一就是在什么岗位,做什么研究,让学术思想树起来”。我目前是一名研一学生,入学初,我就明白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的道理。在日常的学习中,我经常会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录脑海里突然冒出的问题。可我通常是记录了问题,并没有去解决问题。因为我害怕,害怕面对成百上千的论文和著作,害怕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个假问题,害怕自己在理论阅读与教学实践上不能取得平衡……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听课、阅读、实践这三者不停地转换。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渐渐不再害怕做研究,而是越来越享受做研究,越来越想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学术研究的这条路不是平坦的,而是坑坑洼洼的,曲曲折折的。但请相信,只要你发自内心地热爱它,那么就永远有一束光照亮你正在前行的路,总有一个时机,羊角状的旋风会带着你扶摇而上九万里。
第二,是“深度”,也就是真问题真研究。董标教授之前分享过他的编辑经历:他在看论文的过程中,主要就是看这篇论文有没有问题,是不是问题。真问题不是现象,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能经得起在理论层面的分析。比如对教学而言形成掣肘的,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但是真问题也要真研究,不能假研究。真研究是什么?真研究是说自己的话,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像康永久先生在讲座中提到的“哪怕是写说明文,都要有一个我。作创造性、个性化的说明,可以促进自我成长、更新思想”。
第三,是“效度”,也就是真研究成果。做学术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这个研究成果有没有引起思想上的火花,有没有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产生益处。比如康永久先生的讲座就不仅引起了我对《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的重新思考,更是让我明白一线教学不能局限于感知、理解、识记、回忆和应用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眼光、情感、趣味、修辞和想象的基础之上。
最后,我引用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祝愿在座的我们都能成为一位有为而又幸福的教师。
谢谢大家!
河南师范大学连桐羽同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二年级)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河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大二学生连桐羽,很荣幸有此次发言机会。借用项贤明老师的一句话:“学生的知识是他自己建构的。”在为期十天的暑期学校中我也有我自己的收获,除了学术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的很多观点对我触动很大。第一点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成长。高伟老师说“要谨慎,不要觉得自己看到别人都看不到的东西,不要看不起老先生。”对于我自己来说家风主题、有为教师主题、幸福教师主题、柏拉图主题我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但是儒家主题、教育哲学主题等我是几乎不了解的,其他老师们的教育解释力主题、宏观形势政策主题、问题研究主题、教育评价主题、教育信息化等主题也让我看到了思考教育内容的不同方向。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们都是教育界的专家,但是老师们都非常平易近人,都是抱着一种交流、探讨的态度讲课,对于我自己更是认识到陶行知先生提倡的“人中人”概念,我们每个人都是人中一人而已,既不轻视也不高看自己。张力老师说“教育要面向广大群众”我们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更不能有“知识优越感”,而是应该把服务民众、推动社会进步作为己任,自己要不断学习成长,同时也带动学生、身边人学习成长。
第二点是合作学习模式。正是这种学术开放共享,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我就能听到这么多老师精彩的讲课。当今我们的教育更多是成绩评价,无形中使大家成为了竞争关系,不愿意分享知识因为害怕别人超过我。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就是即知即传人,陈鹤琴先生也说过“今后的教育绝对不是限于少数人所能享受的专利品,因为人类要有进步,就要靠教育的力量,受教育的力量愈多,进步的力量也愈大。”教育不能变成业绩竞争,教师更是要形成教育合力,因为中国不是只需要第一名的教师,而是需要千千万万的四有好老师。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就是坚守教育的初心。黄玉顺老师说“要发掘工作的崇高意义和存在价值。”冯建军老师说“要有学术自觉,研究一个问题是因为社会需要,思考我能为教育学贡献什么样的力量。”杨九铨老师说“虽然我们讨论的很多还是理想状态的东西,但我们要继续努力。”我认为每位教育者心中都应该有一面旗帜,很多老师都是在一生中践行对教育的热爱与奉献。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有很多榜样,我很荣幸能接过前人的接力棒,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我想对江苏师范大学、本次暑期学校授课的所有老师、安排组织的所有老师、共同交流讨论的所有同学表达最诚挚的感谢,谢谢大家!
杭州师范大学尹鑫同学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杭州师范大学2020级小学教育专业的尹鑫,非常感谢老师给我这个线上发言的机会。首先,我想由衷地感谢江苏师范大学为我们提供参与“教育哲学暑期学习”的宝贵机会,通过精心设计的线上线下活动内容来提升我们的理论学养和思维品质。
各位老师的经典论题丰富多彩,让我们受益良多。比如,在走进《教育学的解释力和批判力》这一论题中,项老师带我们深入缕析教育学与人类发展的密切相关性,以教育学模型揭示教育主客体的关系路径。告诉我们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欲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对应,师者应对丰富复杂的教育对象予以全面支持,走向“教育心智塔”的高层化;融入黄老师讲述的儒学现代化,体会到儒学的生活化和情感化的一面;还有杨老师教育评价的人文主义追问,从“主人”、“主体”、“主动”层面阐释了“主人下的主体,主体下的主动”。这就意味着学生有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权利,评价的同质化和平庸化现象只会造成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消磨等精彩呈现。还有领略董老师教育学的深度对话,林老师落实立德树人的德性教育,冯老师的他者性与教育。每位老师的生动阐释开启了我们思考的大门。
通过聆听各位老师的讲座,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是在未来的教育工作岗位中,做一名真正有为而幸福的教师。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中修身,在仁爱智慧、移情融合中育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二是面对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善于学习智能化的教与学的方式。信息技术渗入学习的各个领域,我们要有借助智能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实现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不断提升自我信息素养。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讲座和线上的专任教师、同学们,你们辛苦了!我们定会珍惜此次学习机会,继续带着问题意识提升科研能力。
西北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乔茂凤老师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叫乔茂凤,山东菏泽曹县人,201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哲学方向),师从刘旭东教授,目前在贵州财经大学做辅导员。首先很开心和大家一起渡过了愉快的10天,在这个暑期学校里面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要深深感谢江苏师范大学教科院举办的这次暑期学校,尤其是线上对我们外校学生的开放,感谢高院长和各位老师以及各位忙碌的工作人员。这几年在贵州工作的经历,深感贵州这边信息相对闭塞、教育资源较少。所以看到朋友推送的这个暑期学校,就第一时间冒昧申请了,当时心里就想:这么好的资源,即使收费也应该报名参加。其实本人在写自己的硕士论文期间:教师实践智慧的时候,就参考了高院长的书籍和论文尤其是他那本《回归智慧、回归生活-教师教育哲学研究》,所以其实高院长应该是我素未谋面的导师。
我觉得这次学习,除了学习这些老师的讲座内容和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如何走到了今天,是什么使得他们成为了今天的他们?是那些家庭教育、童年经历、外界机遇还是他们自身那种积极上进的品质?所以,当董标老师说不确定自己的到来有没有用的时候,我就在想:董老师在讲座开篇就讲到,他认为做讲座不能一个内容反复讲,这本身就是一种隐秘的剽窃行为,这种铮铮铁骨的品质已经为我们后辈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还有付八军老师讲到自己坎坷的遭遇以及学术上的坚守,他谈到自己有一年发了30多篇论文,我想这种努力真的是非一般人能比拟的,因为发论文的前提一定是基于大量的阅读,就算是10:1的比例,他也至少阅读过300篇以上的内容。
有一天下午苗曼老师主持的研讨活动印象特别深刻:苗老师说你不一定非要谈论对于这三个拟定好的有关教育学的题目,你可以说说这几天的学习,老师的那些话触动了你?有位同学(发言内容没有听太清楚)大概意思:自己学习经历中,被标准答案束缚了很多年,然后她说的时候泣不成声。我想到那天我提问付八军老师:什么样的童年经历塑造了您这么上进的品质?当天谈到初中的时候“妈妈去世,妹妹辍学”镜头前的我也流泪了。我想这就是最真实的教育。因为所有的学习最后要回归到自身,都要回到自己当下心理的变化。古人说:“六经注我”,成长一定是自己由内向外、自由成长出来的一朵莲花。教育是一种交往,就体现在每个人在揭露最真实的自我时那种极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就像韦永琼老师那天总结的“有自我的地方就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很打动我,我想明年如果有机会,如果可以,我想申请去江苏师大实地参加这个学习班或者有机会去江苏师范大学读书学习。在讲座中很多老师也提到:面对面的交流可能效果更好、更鲜活。我的硕士导师经常说:“教育是人与人直面相对、心心相印的联系”。最后再次感谢江苏师范大学教科院所有的老师和同学,感谢高伟院长。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们为期10天的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哲学暑期学校,到今天圆满取得了成功。在这里,我要发表一些感言和致谢。
致 谢
一、感谢江苏省教育学类研究生教指委给予江苏师范大学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承办本届教育哲学暑期学校的机会。感谢江苏省教育学类研究生教指委主任吴康宁教授、江苏省教育学类研究生教指委秘书长邵泽斌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蔡国春教授等出席开班仪式,为本届暑期班在质量规格的保障上指明了方向。
二、感谢省内线上的正式学员们。你们每天按时上线下线,及时地互动、积极地提问;还有省外全国其他各地的非正式学员们,也感谢你们每天按时上线,聆听、观看我们的讲座,以及参与我们三个场次的学术工坊的讨论,积极地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学习心得。
三、感谢我们学院的研究生们,尤其最该感谢的是本次参与服务工作的同学们。你们每天辛苦地写推送简报、摄影、摄像、现场主持,转达线上同学的问题,维持线上的秩序。还有对设备的看管维护的男生们,也很感谢你们,原本是想着来帮帮忙,结果大家一上手就被自己认真负责的实力作派给震惊到了。可能你们从没想到过自己原来竟是如此优秀的潜力股!
四、感谢我们线下现场参与学习的同学们。虽然你们没有参加服务工作,但也是每天按时地坐在这里,上午下午认真地聆听每一场讲座,参予学术工坊的讨论发言,积极地记笔记、提交学习心得和结课论文。亲爱的同学们,感谢你们!
五、特别感谢我们负责三场工坊讨论的主持人老师,我院的刘通博士、王恒博士和苗曼教授。
六、接下来最需要特别感谢的,是我们高伟院长请来的全国各地著名的专家学者,本次暑期班的授课教师们,感谢你们!再次衷心地感谢!你们每一个人都上足、上满了每一堂课,每天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二个半小时,甚至有一些老师还不计辛劳地出现了超时“拖堂”现象,太敬业了!感谢你们!并且,对于同学们的提问也都是尽量地回答、非常耐心地回应。
七、感谢我们学院每天来按时打卡的老师们。因为咱们教科院,是一个有着三个本科专业的学院,心理学,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我们这个暑期学校,主要是教育哲学的内容,但是,心理学和学前教育的同仁、还有教师教育学院搞学科教育的老师们,也都按时每天来听讲座,感谢你们的参与!还有积极地提问,辛苦了!
八、再接着呢,我要感谢我们两位院长老师,高伟院长和代建军副院长。他们俩统筹安排,对于我有所疏漏的地方,他们都及时地给我补上了,有什么问题也不会完全把责任推到我身上,对我的诸多不足给予了莫大的包容,感谢院领导们!
九、我还要感谢的是负责管理研究生工作的石亚美老师。她对研究生们的管理是十分有效的,她和我一起安排学员们的线上线下活动。虽然她要自己带孩子,家庭负担比较重,还有自己的学业,但她从没有说过一声苦一声累。同时,感谢负责技术设备的李小刚老师、负责后勤接待工作的汪雷主任,没有他们的物质设备保障、对专家学者们食宿的也还算精心的安排,我们的暑期学校是开展不了的。
十、最后,我要再次表示感谢的,是我们这些每天写推送稿的同学们,他们也从来没叫过一声苦一声累,全程都很兢兢业业地在那里写着!感谢你们!
十一、最后的最后,还要感谢学院研会负责推送的同学们。有时候我甚至半夜让他们对推送进行微调,改错漏字。但他们也没有嫌弃过我,仍然很及时地进行了修改。从而才使得我们的推送稿看起来没那么糟糕。
感 言
我也谈谈自己的感想。本届暑期学校,看到同学们思考的鲜活灵魂都被激发起来了,我由衷地感到欣慰。特别是你们昨天学完全部的课程之后所提交的心得体会和结课论文,我大致过了其中的一些。比起以往来,改善是明显的。再也不是模板作文的样子了,80~90%的同学都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写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所感,虽然有的论文还只是“毛坯稿”的阶段,但已经看出作者是那么的有思想了。
另外,这次的暑期班,虽然有点累,但在我看来它才真正是符合大学生活本该有的基本样子。大学的师生,他们的日常生活应该区别于普通人---主要不是在刷斗音、打游戏、追剧、闲聊、买买买的过“6.18”、“双11”、“双12”中度过。大学人应该过的是学院生活,类似本届暑期学校这样的学习就是其中的常态,而且人人以从中能够学到东西为荣。享受于其中,在它之中健康成长,从而度过他们并非虚无的一生。
我们今天的结业典礼至此结束,谢谢各位!
后会有期!